“父母官”一词,今天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戏曲舞台上的“父母官”,戴乌纱,穿蟒袍,前呼后拥,威风凛凛,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典型形象。“父母”和“官”,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怎么会合二为一,成为专有名词,并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呢?这就有必要刨树寻根,弄清来龙去脉。旧的《辞海》及新版《辞源》,都有“父母官”的辞条,但前者说是“旧时称州县官为父母”,并引王禹偁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及王渔洋《池北偶谈》“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沿明代之旧称也”;后者说是“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多指县令”,也引王禹偁诗佐证,并增引了《水浒传》的一条例证。显然,这些解释大同小异,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父母官”,却是远远不够的,更没有明确指出“父母官”究竟始于何时?盛于何时?其实,对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明清两朝的学者们,早就注意到了。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曾指出:“父母二字乃高年之称。”并举汉文帝曾问臣下“父知之乎”“父老何自为郎”为例证。(《日知录》卷24)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毕竟是父母一词被政治化后的一种含义,顾炎武却没有指出,早在明代天顺年间,张志淳在研究了古籍所载的一些例证后,说:“《书》曰‘元后作民父母’,《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则父母二字,皆人君之称也。”可见,原来先秦时代只有君主才被老百姓称为父母。但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建立、发展,以天子自居、雄踞九五的皇帝,对臣民仅仅称其为父母,显然觉得不够意思,因为这不过才比臣民高一辈,于是从秦汉后,“万岁”“万岁爷”逐步成了皇帝的代名词、专利品。万岁爷们既然把原来戴在头上的“父母”冠扔了,自然会有人捡起来,并迟早总要戴到自己头上去。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考据家钱大昕,曾写了一则读史札记,题目就叫《父母官》。他从分析王禹偁的诗篇入手,得出明确的结论:“父母官之称,宋初已有之矣。”(《十驾斋养新录》卷16)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是,官们被称为“父母官”,风行天下,毕竟还是明朝-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的事。(王春瑜《看了明朝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