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1-02

【不见兔子不撒鹰】

人们熟悉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没有确实的把握不干。其来源与清代养鹰、玩鹰之俗有关。有清以来自宫廷渐入民间,玩鹰之风大胜。它多少带有北方游牧民族尚武涉猎的遗风,这是满族人和蒙古人的世代习俗。那时有专以捕鹰为生的鹰户,每年要向宫廷交纳赋税丁银,如果交鹰,则可将鹰折银抵消赋税。但当时玩鹰是皇宫贵族的专属,比养个人要金贵得多,一般的八旗子弟也未必玩得起。清政府机构中专设“养鹞鹰处” ,主要任务是为皇帝出猎时提供鹞鹰。每到秋天,“一般私人狩猎的,或一两个人,肩上架了大鹰,大鹰戴着帽子,到郊外以后,步行去荡猫,用极快的跑步,由田中奔跑,凡隐藏在田垄中的野猫(即兔)被惊出以后,极力奔跑,这时架鹰的人,扯去鹰帽,放起大鹰,直飞追上前去,一爪抓住兔首,一爪抓兔胯,用铁翅一扇,兔已昏迷,然后两爪用力一扣,野猫已然了账,便算狩猎成功”,这便是俗语“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由来。(党静鹏《北京话俗语与老北京社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