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有“登轼而望之”。苏辙之“辙”,本指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之句。苏轼字“子瞻”,“瞻”就是“望”。此名此字,和苏轼踌躇满志、俯仰天下、至情至性、个性张扬的性格是一致的。苏辙字“子由”,则带有仿效和依循的意思,就是萧规曹随、踵武前人、循规蹈矩的意思。苏辙性格与其兄迥然不同,为人沉稳,待人低调,处事求实,性格内敛。“知子莫如父”,苏洵对两个儿子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落榜。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名二子说》,寄寓深重。为勉励儿子,他在《名二子说》中阐释了二子命名所寄寓的深意:“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意思就是: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车来说,各有用途。而车轼好像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整的车了。轼,这根横木过于显露,不会掩饰。“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个性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给苏轼命字“子瞻”。告诫他须瞻前顾后,谨慎从事。(谭汝为《人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