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与之相对的是“纬”,即织物的横线。后从织物引申到地面,南北向道路为“经”,东西向道路为“纬”。现代地理学将沿地球表面与赤道垂直的东西分度线称为“经线”,与赤道平行的南北分度线称为“纬线”,也是同样的意思。后以“经纬”比喻条理、秩序或准则,如《左传·昭公二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可进一步引申为治理臣民、管理国家。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旧唐书·褚无量传》:“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所谓“经纬其民、经纬天下、经纬邦国”,皆指执权柄者对国家社稷的“治理”。用在一般人身上,“经纬”表示“谋划、计谋”的意思。如宋·杨简《石鱼偶记》:“夫士大夫幼而学,壮而行,其胸中固自有经纬。”由“经纬”这个词,不禁想到“蒋经国、蒋纬国”之名。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出生于1911年的蒋经国,按溪口蒋姓家谱排为29世,属“国”字辈。传说蒋介石最初为长子取名“国金”。五年后,次子出生,应取名“国银”。但披金戴银的名字,不免流俗。为二子改名,颇费斟酌。蒋介石首先想到与“国金国银”之“金银”谐音的“经营”,欲将二子更名“国经、国营”,但仍觉不妥。几经推敲,选定“经纬”二字:长子“国经”,次子“国纬”,又觉得二名为静态,仍不满意。最后灵机一动,曹丕《典论·论文》有“经国之大业”之句,于是决定把“国经、国纬”二字颠倒,使“经纬”成为动词。于是“经国、纬国”这两个名字就诞生了。第二种说法:“经国、纬国”之名,系孙中山在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所赐。同时受到赐名的还有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之子戴安国和常为孙中山治病的名医、黄埔军校卫生处处长金诵盘之子金定国。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三人是结拜兄弟,下一代四个孩子的名字中间的字连起来,即为“经纬安定”,表达了孙中山期冀年青一代具经天纬地之材,怀安邦定国之策。但赐名之说颇受质疑——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而当时蒋经国已十三四岁,蒋纬国和戴安国、金定国也八九岁了。为这么大的孩子赐名,可能性不大。(谭汝为《人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