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1-20

【猴子(髦)】

螳螂。《合水县志》、《宁县志》、1931年《庆阳县志》。‖西安、乌鲁木齐、吐鲁番、山西隰县、江西高安老屋周家、于都、上犹社溪、赣州蟠龙、萍乡、湖南邵阳等方言也是同样的名称。把螳螂叫“猴子”应是从螳螂捕蝉的寓言而取“后制”的谐音,指被在后面的黄雀捕去。《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褰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蜋在其后也。螳蜋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以“猴子”称螳螂,正是渊源于《庄子》的妙文,而嘲笑螳螂只知向前攻击,而不知防后的愚蠢。这样的名称是汉代就开始了的。《方言》卷十一:“螳螂或谓之髦。”“髦”就是头发。但是,螳螂并没有头发,全身都没有毛。而《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如果把动词性的“先发”做文字游戏,可以换说成同义的“头发”,与名词的字面一致。(刘瑞明、周奉真《庆阳方言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