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明),在强烈光照下,眼睛不能睁大、端视。烈日、探照灯、电焊光、大片雪地里,都会如此。唐代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唐大哥只要在黑处睡,我也有些羞明。”又,“他都有病,怕风羞明,都要在黑处睡”。《汉语大词典》:“羞:怕。”例如,宋代杨无咎《雨中花慢》:“饮散频羞烛影,梦余常怯窗明。”元代无名氏《哨遍·伤春》:“纵有邻姬相约,强斟芳酝,羞听离词。”吴敬梓《疏窗淡月》:“丝丝蒜发,羞临水,倦凭栏。”但这些例句都是“羞耻”的意思。畏光的“羞”是生理反应,羞耻是心理反应。也就是说《汉语大词典》缺失“畏光”一义。1931年《庆阳县志》:“眼睛羞:羞,读若‘囚’。目珠受伤畏见日,犹多羞之人而畏见人也。”“目珠受伤畏见日”说得含混,应是“目珠见日若受伤而畏见”的意思。读作“囚”的读音,是说眼睛“囚禁”即禁闭起来而不直看。但现在都读“羞”音。——–庥,光强刺眼。《合水县志》。‖“庥”是“羞”的别字。“庥”是荫庇的意思。(刘瑞明、周奉真《庆阳方言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