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人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即当时的人们多以行第相称。行第,本指家族内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间称之为“大排行”。以排行作为家内的称呼,早在魏晋时已有先例,隋唐之际,渐成风气。无论是家人朋友、高低贵贱,无不以论称排行为高尚,以至于形成唐代社会的风尚之一。宫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称,如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称大郎,李世民称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间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时的权臣李林甫被人呼作十郎。朝廷官场有此种做法,排行之称便逐渐通行于社会,尤以文人之间最为流行。文人间特别喜爱称呼别人的排行,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六,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这种时髦的风尚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纷纷以排行相称。这样直称行第的做法反而显得彼此间的熟稔而不拘礼节,颇能给人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感。(《万物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