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2-11

【双下】

今人研究宋朝食谱,必然会遇到两个术语:“双下”和“独下”。《东京梦华录》描写北宋皇帝生日宴会,每喝一杯酒,就换一批主食和配菜,喝到第三杯时上了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喝到第八杯时换上假沙鱼独下馒头。《武林旧事》写到宋高宗去大将张俊家做客,张俊大摆筵席,精心款待,为随从大臣准备的饭菜是“滴粥烧饼大碗百味羹糕儿馒头血羹烧羊头双下肚羹羊舌托胎羹双下……”陆游《老学庵笔记》写到宋孝宗时期朝廷接待金国使臣,宴席上再次出现双下:“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双下角子……”什么是双下?什么是独下?这两个术语究竟有什么含义呢?有人认为双下是双馅儿,独下是独馅儿,双下驼峰角子是包了两种馅儿的长包子,独下馒头则是包了一种馅儿的圆包子。有人认为双下是两只手,独下即一只手,双下角子需要两只手捧着吃,独下馒头个头小,一只手拿着就行了。还有人认为双下是指两口吃完,独下是指一口吞下,因此双下角子是大蒸饺,独下馒头是小笼包。我以前在书里也探讨过双下和独下,并非常武断地采用了第一种理解:双下就是两种馅儿,独下就是一种馅儿。最近我才发现,以上三种理解都错了,错在断错了标点,把“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断成“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把“假沙鱼独下馒头”断成“假沙鱼、独下馒头”。事实上,最近三十年内出版的标点本《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无论中华书局版还是上海古籍版,都是这样断句,都是一误再误。正确的断句方式其实是这样的:“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假沙鱼(独下)、馒头”,“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双下)、角子”。也就是说,双下和独下只是对前面食物的注释,标明这道食物应该上双份还是上单份,双下指的是上双份,独下指的是上单份。掌握了这个要点,我们就可以读通宋朝其他食谱了。例如,《云麓漫钞》记载苏州府宴请金国使臣:“食十三盏,并双下。”意思就是每席配十三道菜,全上双份,让金国客人吃饱。(李开周《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