砑花是葫芦器的重要工艺之一。砑花,或作“押花”“压花”。“砑”者,字书释曰“用卵形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或摩擦皮革、布帛等使密实而光亮”。如宋代一部建筑技术的专著《营造法式》就有这样一句:“次以洛河石棍砑,次掺滑石末令匀。”葫芦之“砑花”,与此处的含义非常接近,亦是以光滑的玉制刀具在葫芦表皮上擀压出花纹图案。民间有人称之为“掐花”,并附会说是在葫芦生长期间以手在嫩葫芦表面掐弄摩挲,以形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大谬不然。砑花的原理与阳雕很相似,即剔除花纹周围的部分,以使花纹凸现出来。不同的是,雕刻需要挖下去的部分,砑花是用硬物擀压得凹下去,并不破坏葫芦表面的一层硬皮。葫芦质地有软硬的不同,皮质较软的葫芦砑起花来较容易,硬皮则较为费劲。但不论软硬,皆需在完全成熟的葫芦上砑花。有一位文物专家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介绍说,砑花是趁葫芦青的时候,也就是在它的青皮还没有发黄、发干、发白的时候压出花纹来。这完全是想当然的说法,说明这位专家并未亲眼目睹过砑花工艺。砑花的独特之处,在于葫芦上的花纹不是范制出来的,也不是雕刻而成,而是用特殊的刀具将花纹周围部分压得凹下去,使花纹凸出来。此法无需范制之劳,却能产生凸起的花纹图案,获得与花模葫芦差不多的艺术效果,显然是一种极精巧的办法。其原理是利用葫芦质软的特点,将花纹两侧压下去,花纹就相对凸出显现出来。压制出来的花纹,当然不会像范制葫芦那样突出,但也会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另外用此法只能在成熟的葫芦上压出花纹图案,并不能改变葫芦的整体造型,所以这种葫芦并不属于范制品。(孟昭连《中国鸣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