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白膜”是什么?然而关于笨的本义,这里还要引用一种非常普遍的解释,即认为竹里是指“竹中内层白色的薄膜”(《汉语大词典》)。读者如果不注意看,就会忽视“竹子的内层”和“竹中内层白色的薄膜”这两个解释是不同的。“竹中内层白色的薄膜”这个释义是根据注者段玉裁(或朱骏声)而来:“谓其内质白也。又有白如纸者,《吴都赋》注谓之竹孚俞。”注意“白如纸者”前有“又有”二字,段注说文是研究性的著作,此注只是说段氏还找到“竹孚俞”这种东西,它既在竹之里同时也是白色的。其实这同时说明了笨字的本义是非常不常用的,以至于段玉裁也不明确笨的本义到底指的是什么。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很难找到使用笨字本义的古文文例。然而很多“解字家”在不明了笨字本义的情况下就给出了解释,无疑是危险的。综合来看,无论是从词义还是造词的必要性来说,笔者在这里都倾向于笨的本义是“竹子的内层”这个分析。竹白这个词后来有人释义,即“竹子杀去青皮的部分”。杀去青皮就留下了内层,就是笨(竹本)。我国古代最常使用的一种书写载体就是竹简,因竹内层淡白黄色,所以叫竹白(即竹本),可以用来书写,“杀去青皮而书于竹白,则不可改易也”(杀青是汗青之后的一步,竹简的工艺我们以后再详细说)。在古代,制作竹简是相对常见的事情,所以造笨字表示竹本更为可能。那么“竹中内层白色的薄膜”是否可能是本义呢?仅从必要性来讲,是弱于前一种解释的,另外的理由下面再讲。现在我们问,“竹里(竹白)”和“粗重不灵巧、慢拙不聪明”之间是什么关系?通常“市面上”有几种意见,列举如下:解释1.“竹白膜”薄脆,为竹子最无用的部分,“无用”即“愚蠢”。解释2.“竹白膜”透明无暇,即质朴透明,不奸滑事故的意思,后来意义趋向贬义。解释3.“竹白膜”可用来作纸,但取得费时费力,所以进一步指“费力气,不灵活”。以上3种解释无一例外都认为“竹里(竹白)”是指“竹白膜”,也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因为词义分析告诉我们笨的“愚蠢(不聪明)”义是从“粗重不灵巧”而来,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跳过“粗重(不灵巧)”的意思直接进行解释。解释3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可靠证据说“竹白膜”可用来作纸,解释1这点是说对的,竹白膜的用处并不大,很少的一种用途就是做笛膜(现在叫竹衣,也有用芦苇薄膜做的),取材困难而量极少、又薄而透明,竹白膜很难作为可能的书写材料。当然竹本身是可以做纸的,但不是竹白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