鳛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鱼(见《汉语大词典》)。根据记载,鳛鳛是一种“有翅膀”的鱼。《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而贵州遵义习水县(鰼水县,1959年改鰼为习,顺应简化的潮流)的鰼水,也就是因为水中有这种鱼而得名。仁怀厅志》:“(赤水河)丙滩以下至夹子河口,50里内产鳛鱼”。鳛的得名,即翕也,習也,也就是动翅的意思,当是这种魚的鱼鳍较大,游动时扑闪鱼鳍的幅度大,就像鸟之飞行(也可能这种魚善越出水面滑行,参考飞鱼、鲤鱼跳龙门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