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别名:大渕,大泉,太泉,天泉,鬼心。穴位定位:手太阴肺经。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穴位内涵: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太,与少相对,少是初生,太是盛极;渊,回水。太渊理解为大的水流、涡流,常借指气血旺盛。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八会穴中的脉会,为肺经脉气之源,气血旺盛,脉气深聚,有如深渊,故名太渊,意指此处气血盛极。—-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人体经脉内所运行的气血状态与自然界的流水非常相似,因此就用自然界水的流动现象(海、泽、池、渚、渊、泉等)来比喻穴位的作用和功能,进而命名穴位。譬如:将人体经气进入汇合处、脉气隆盛处的穴位命名为海、泽,如“尺泽穴”“少泽穴”“小海穴”;将经气深集处的穴位命名为渊、泉,如“太渊穴”“水泉穴”;将经气通过比较狭窄处的穴位名为沟、渎,如将位于腕后3寸两骨之间,位置狭窄处的穴位称为“支沟穴”;髀骨外膝上5寸处,位置狭窄、脉气通过时好像水行于沟渎之中,所以命名为“中渎穴”;将经气通过比较表浅处的穴位名为池、渚,例如手少阳在手背部的“阳池穴”“中渚穴”等;将经气流注重要的地方称作“关”“梁”,如胃经在上腹部有两个穴位,正当胃气出入的重要之处,故名为“关门”和“梁门”。(《经穴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