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别名:外勾,外丘。穴位定位:足阳明胃经。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穴位内涵:本穴最早见于《素问》《灵枢》,但均指部位名,而不是穴名。宋以前文献常写作“伏菟”,以其所在部位的形状命名。伏兔,趴着的兔子,形容本穴所在部位股四头肌形状像趴着的兔子。另,伏兔与茯菟同音,茯菟是一种植物,是因茯苓和菟丝子生长在一起而得名。茯苓健脾利水,菟丝子补肾,而伏兔穴在临床中可以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等与脾虚有湿、肾虚腰膝酸软相关的疾病,因此名伏兔。此外,兔,是十二生肖,在十二地支属卯,卯五行属木,木盛生风,木克土,可致胃气上逆,引起呕吐,而伏兔穴能止吐,可伏上逆的胃气,故名。(《经穴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