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作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理是皮肤腠理,缝隙,无论皮下脂肪多寡,反正腠理疏松的人容易着凉,腠理致密的人容易发热。(徐文兵《字里藏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