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古文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人很注意“疾”和“病”使用的分寸。比如在《韩非子·喻老》中描写扁鹊初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说君有疾,而不是说君有病,含义就在于疾的程度较浅、危害不大。如果不治疗,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话,疾就成病了。桓侯连自己有小毛病都不承认。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来人翻译这句话不清楚疾和病的区别,把不病翻译成没有病,桓侯的话就成了“医生就喜欢给健康的人治疗,然后邀功”,显然不合逻辑。其实“不病”是病得不深的意思,也就是小毛病。桓侯大概也感觉到了自己有些不舒服,但是他认为那根本算不上疾或者是病,所以不大愿意让扁鹊诊治、邀功。(徐文兵《字里藏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