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3-12-19

【夷夏之辨】

另一方面,东夷联盟虽已加入华夏联盟,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在东部沿海一带,当时并不在中原的范围之内,黄帝族也未进入东夷定居,双方形成长期的“夷夏东西”之势,所以整体上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在五帝时代,东夷的文明发展程度仍然高于中原的华夏族,因而东夷联盟中较为强大的分支也能在不同时期取得盟主地位,即五帝中的颛顼族、帝喾族和虞舜族。但由于每个时期的统治中心并不固定,夷夏双方仍然是各安所居,所以混杂程度并不高。大约在虞舜末期,黄河、长江下游的一场大洪水和海水倒灌的自然灾害几乎摧毁了高度发达的东夷文明,使东夷联盟从此一蹶不振。而此时内地的夏部落强大起来,建立了夏朝,使联盟统治权重新回到中原地区的民族手中。夏朝凭借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经过400多年的发展,首次使中原的文明发展程度在东亚地区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而东夷则与中原华夏族之间形成了东西对峙之势,政治上时而依附,时而反叛,文化上也渐行渐远,越来越落后于华夏族,致使“夷”这个族群名称引申出“文化落后”之义。正是从夏代开始,才有了所谓“夷夏之辨”。后来中原华夏民族还在称呼周边落后民族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中,单单挑出“夷”字作为他们的统称,即“四夷”。在夏代的东夷中,只有其中的一支商族,由于离开东夷单独发展,终于强盛起来,并联合东夷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延续500多年的商朝,重又在华夏族中加入了夷越系的成分。但商人入主中原后,同样是以“华夏”自居,歧视东夷。而东夷的主体部分则是迟至周代才开始被动地融入华夏族的。(李柏令《走下神坛的汉语和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