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隐喻方向与经验方向匹配的另一些例子:在形容情绪时,我们会说“我的情绪高涨”“我这几天心情低落”。好的情绪是“高”的,坏的情绪是“低”的。为什么我们会用方位的上和下分别隐喻好情绪和坏情绪?我们其实是在用身体的高低姿势来比喻好坏情绪。我们清醒的时候是站着的,睡着或者昏迷的时候是躺着的;我们站立时更容易发挥力量,躺下时则很难使出力气;我们健康时是腰背挺拔的,生病时是佝偻着的;把别人打趴下时我们是站着的,被别人打趴下时我们是躺着的……正因为在绝大多数日常经验中,身体姿态的“高”都与“好”相联系,“低”都与“坏”相联系,所以我们乐于用“高”来隐喻各种积极的事物,用“低”来隐喻消极事物。比如在形容权力关系时,我们会说“他如今位高权重”“他的权力上升了”“他是我的下属”“他在我的掌控之下”。我们用方位的“上”来比喻更大的、处于支配地位的权力,用“下”来比喻更小的、处于从属地位的权力。再比如说,我们形容道德时会说“他道德高尚”“他坠入了堕落的深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我们通常认为理性在上,感性在下。比如我们会说:“这个讨论已经降级到了情绪层面,但是我要把它提升到理性的层面。”我们还会说,“他无法超越情绪的影响。”这显然意味着,我们的文化里普遍默认理性比感性更好。(魏知超《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