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坊门”演化来的“牌坊”。牌坊,也叫牌楼。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但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功能。由于二者功能相近,所以“牌坊”和“牌楼”就成了对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叫法。我国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特别是到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城市中里坊更为盛行。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一诗,曾对此作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些坊是居民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三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因坊有大小,因此,一个坊有二至八座坊门。每个坊的坊门上都写有某某坊之名。如唐长安城有“安兴坊”“永兴坊”“长兴坊”等等。各坊内居住的人各不相同,有一定的贵贱之别和行业之分。如永兴坊住的是宰相魏征等人,道政坊住的是酿酒工人,平康坊居住的则多为风尘女子。各坊实行每天按时启闭坊门的制度。每年中,除规定的几个节日坊门可以昼夜开放外,其余的日子均实行宵禁。坊门除了具有加强治安、防止犯罪的功能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官府如有什么事情需告示坊中居民,或如果居住在坊里的居民中有人在伦理道德上、在科举方面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地方,官府便张榜于该坊坊门上,或悬牌于门柱上。到北宋中叶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里原先封闭式的里坊制越来越不合时宜,迫使政府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改革坊市管理体制,允许市民不用到专门指定的坊市中去进行商业交易,可以临街开设店铺。此禁一开,原先坊与坊之间的隔墙纷纷被打开拆除,封闭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坊墙虽被拆除,但位于干道上的坊门,却作为一种地名标志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原先安装在坊门上的门扇因已无任何实际用处也被拆除掉了,从而使原先的坊门变成了既不连墙体也没有门扇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牌坊。由于这种自成一体的独立牌坊既有标识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后来除了被建筑于坊的干道以外,还被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的入口处,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万物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