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1-20

【抱着孩子进当铺,自己当人,人家不当人】

北京典当业最兴旺的时代是清代末年,当铺最多时有几百家。当时的《大公报》曾有一段记录:“典当一业,与平民有密切关系。最近之北平,据调查共有当铺四五百家之多。”当铺的主要营业活动是通过以物品作抵押借与顾客用款,定期收取高额利息。如果顾客到期无力还款,赎回抵押物品,当铺就将其在账簿上之号数注销,谓之勾当,俗称“死当” ,公开拍卖,以获得厚利。这就是当铺经营赚钱的办法。当铺在过去的北京与钱庄、金店、粮行并称为“四大行”。它们打着“济世利人,周旋两便”的幌子,进行高利贷盘剥。因此,社会上曾有“宁可人饿死,也不进当铺门”的顺口溜。在旧社会,当铺是让穷苦人想起来就伤心落泪的地方。民国时期八旗各阶层人士大多靠典当度日。(党静鹏《北京话俗语与老北京社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