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1-20

【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原是雍正当皇帝以前居住的地方,当时称雍亲王府。雍正继承皇位后,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喇嘛在此处诵经,一半作为皇帝行宫。后来行宫起火焚毁,雍正三年(1725年) ,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 ,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由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 ,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的规格一样。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宫内事务,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喇嘛打鬼”是北京地方史料中记载最多,而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北京所说的“打鬼”又称“跳布扎”。“布扎”是蒙古语“舞蹈”之意,实际上就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金刚驱魔神舞。清朝顺治年间“跳布扎”的宗教仪式传入北京的黄寺,此后雍和宫、黑寺、弘仁寺等藏传佛教寺庙相继举行。弘仁寺正月初八举行,黄寺正月十五举行,黑寺正月二十三举行,雍和宫则是正月三十举行,历代相传,沿袭成风, “跳布扎”成为京城新春民俗。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雍和宫为清王朝管理藏传佛教的中枢,因此雍和宫“跳布扎”的仪式最为隆重。清代时,雍和宫打鬼由皇帝主持,场面十分隆重,观看打鬼也成为春节一大习俗,期间有大型庙会。如果说熬腊八粥最早送来了春节的信息,是喜庆的开端,那么“打鬼”则成为京城年嬉民俗活动的结束,雍和宫“打鬼”一过,清代京城过春节的一切活动就全部结束了。“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歇后语有影射之意,例如某人自己做了坏事,反而若无其事地去问别人是怎么回事,被问者心中有数,知道此事为何人所做,但不直言,便说:“雍和宫里跳布扎–鬼闹的”呗!(党静鹏《北京话俗语与老北京社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