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制即模制。模、范同义,都是指用以铸造器物的模具。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竹曰范,以土曰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用木头做成的模子称“模”,用金属做的模子称“镕”,用竹子做的模子称“范”,用土做的模子称“型”。可见,现在统称的模子,在古代因制作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范制葫芦就是利用模子限制葫芦的生长,让它按照模具的样子长成我们所需要的形状。据文字记载,范制葫芦始于唐代。唐代玄宗年间道士王旻著《山居要录》,在此书的“种大葫芦”条中载:“若须为器,以模盛之,随人所好。”意思是说,如果想用葫芦做成器皿,只要用模子把葫芦套起来,想要什么就能长成什么。他这里的说的“模”,就是木制的模子。到了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物部”有如下一段记载:“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葫芦长成方者,且有的突起为诗,必是范制无疑。他说到的“板”即木模。当初的木模应该是很简单的,光素无纹,可能就是用两块木板将葫芦夹起来,现在徐水人仍用这个方法夹制扁形的葫芦虫具;或用四块木板钉成小方盒,套在葫芦上。所以称作“板”,就是因为一开始的模具只是简单的木板。若在木板上再刻上凹入的诗句,葫芦上便会长出凸起的诗句来,这就是“突起成字为一首诗”的原因。最初可能只是某个人无意间为之,但当发现葫芦竟能按照模子的样子长成后,便开始有意识地范制葫芦。以范制的方式制作葫芦虫具,盛于清代宫中。(孟昭连《中国鸣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