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官场上流行端茶送客:客人来了,先敬茶,边喝边聊,聊到一定程度,主人把茶碗一端,客人就该明白,这是让自己走人,别磨蹭了,告辞吧。可是在宋朝,规矩不这样。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宋朝的规矩:“客至则设茶,客去则设汤……上至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客人来了,端茶迎客,客人离开的时候,则送一道汤,从官场到民间都是这样子,没有人敢坏了这个规矩。所以宋朝不是端茶送客,而是端汤送客。身为河南人,我对端汤送客很熟悉。我们豫东农村办红白喜事,宴席上的走菜顺序一贯是先凉后热,先咸后甜,先碟子后蒸碗。上完蒸碗,吃完主食,最后一道必然是汤,而且这道汤必然跟鸡蛋有关,要么是紫菜蛋花汤,要么是番茄蛋花汤,要么是鸡蛋菠菜汤,要么往玉米羹里打鸡蛋,来一碗又甜又烫又有营养的鸡蛋羹。正是因为汤里一定有鸡蛋,所以我们管宴席最后那道汤叫作“滚蛋汤”。我们那儿的客人都知道,只要滚蛋汤端上桌,就表示宴席到了尾声,赶紧大吃几口,吃完起身回家。宋朝人送客,其滚蛋汤里倒未必有鸡蛋。事实上,那时候的滚蛋汤根本就不是汤,而是一种味道很甜的药水。按南宋朱彧《萍洲可谈》:“送客汤取药材甘香者为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送客时用的汤要用甘草、砂仁、陈皮、白檀、麝香、藿香等中药,加上竹叶、莲子、薄荷、杏仁、蜂蜜、金银花等配料,熬成一碗浓浓的、甜甜的、温中补气、清热败火、对健康有益的饮料。忽然觉得它很像现在的广式凉茶,是吧?(李开周《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